您的当前位置:国文官网 >> 行业资讯
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风尚
发布日期:2015/12/25 16:00:21   来源:   编辑:OBOOK   浏览:664 

  12月是“全民读书月”。2000年设立“全民读书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三五”规划倡导全民阅读……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全民阅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走在了引领全民阅读的前列。

  阅读如何改变民众生活?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记者对参与或关注各类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学者进行了采访。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2013年8月,全民阅读立法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时,记者曾对公众当时的阅读状况进行采访。“我那时候发现身边一个读书会都没有。目力所及,反而是手机阅读来势汹汹,很少见到‘手不释卷’的人了。”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锡文对2013年全民阅读状况的印象。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军认为,从历史来看,“耕读传家”是我国古人推崇的民间传统。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我们的阅读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 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数据发布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曾表示,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对阅读缺乏应有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

  全民阅读引发热潮

  简单得出“中国人不爱读书了”的结论并不能让人信服。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等人在2013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并以报名系统作为问卷系统,获得了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文学经典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民众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

  “我们的讲座现场只可容纳200人,每期报名人数却达四五百人。”谢锡文坦言,人们并非不爱读书,只是缺乏引领读书的氛围和条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和推动下,全民阅读在社会上引发热潮,全国各地都为构建书香社会而努力。近两年来,江苏、湖北等地纷纷推动全民阅读在地方的立法化。今年12月,全国各地开展的“全民读书月”活动精彩纷呈:“人人读好书,共筑中国梦”、“互联网+读书”、“让书香弥漫白山松水”……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在各个城市引领起全民阅读的生活风尚。

  钱军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社会阅读设施的不断改善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无形中向民众传播着阅读理念,也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自“全民读书月”设立以来,深圳从“文化荒漠”变为一座书香城市,从理念、设施、举措等方面为全国其他城市做出了良好的示范。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正如白烨所说,设立“全民读书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及社会各行业开展的阅读活动,不仅有必要,而且富有成效,形成了一种促进读书的公众舆论与社会气氛。

  完善阅读推广机制

  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风尚,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让全民阅读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受访学者关注的热点。

  在深圳日前举行的“领读者 创时代——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颁奖活动上,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谈到,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养成阅读习惯,也要掌握阅读方法。作为研究者,应该认真研究古今中外阅读经验,继承其中好的理念、认识、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倡导读书。

  “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目前还不够到位,纸上谈兵多,深入基层少。”白烨告诉记者,当前缺乏一个总揽全局的指导机构,特别缺少由上到下的贯穿起来的阅读工程。比如在文学阅读上,就需要建构一个“文学经典工程”,把从古到今的文学经典遴选出来,编成书库,配送到学校、社区和基层,让经典作家与作品在文学生活中发生作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钱军表示,从目前社会各界推广“全民阅读”的工作现状来看,要让“全民阅读”真正深入人心,其根本在于阅读推广机制的完善。首先,要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型,建立一套自上而下、有效可行的活动机制,让 “阅读推广”成为民众生活中可持续开展的常态化形式之一。其次,阅读推广工作要从“抓眼球”转向“抓效果”,采取互联网思维模式,即实现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

  谢锡文认为,互联网时代,轻阅读、浅阅读构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主体,内容生产急需补位,且必须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让碎片阅读不是垃圾阅读、焦虑阅读,让碎片时间可以愉悦身心,怡养性情。白烨也认为,要深入调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取向,在他们所喜欢的数字化阅读中多下功夫引导,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轻阅读、浅阅读、快阅读,实现经典阅读与休闲阅读兼顾、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