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国文官网 >> 行业资讯
教育出版数值化:融合出版的理性思考
发布日期:2018/1/4 16:23: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OBOOK   浏览:1518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图书销售为852亿元,其中教材教辅销售约为500亿元。而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有望实现新的突破。教育出版数字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大有颠覆传统出版之势。作为在传统教育出版企业从业十余载、职场生涯依然路漫漫的年轻的出版人,对“互联网+”和教育出版数字化的现状,自然是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至今,有两个主要趋势:

  一是以传统出版社为代表的阵营,囿于国企体制,在盈利模式不明确的前提下,不敢贸然投入巨大的资金。传统的教辅出版运作模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编、印、供、发等环节已经流程化。如果放弃原有的成熟运作模式来搞数字出版,不少出版人难有这个勇气和魄力。因此,大多采取在内部寻找几位年轻编辑,成立数字出版部,再建立以纸质教辅电子化+提供答案、录音、课件等为主体的数字资源库,并利用微博、微信、各大网店进行书讯和活动信息发布等。如此的平台架构,只能算是纸质内容的新媒体方式再现,或是增加宣传和销售的新平台,充其量是一种“姿态性融合”。

  二是以众多实力雄厚的品牌民营公司为代表,斥巨资进行技术引进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致力于打造全网流程的在线教育,比如睿泰集团、哒哒英语等。

  不可否认,以上两种尝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业内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冷静思考,二者都没有达到教育出版数字化的理想状态——形成一条由内容提供、技术供应、渠道运营、衍生服务组成的融合出版完整产业循环的链条,而融合出版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的。本着“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笔者从四个方面,对融合出版的新业态提出思考。

  融合出版的基础:坚守内容品质

  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出版,售卖的都是内容。如果内容不合适或无益于师生,那么无论其载体和渠道有多么先进,其发展均不会长久。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对内容质量提升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量”和“质”往往是成反比的。以现在流行的题库等数字教辅为例,为营造“海量”“更新快”的氛围,其内容来源往往具有自发性和匿名性,这在源头上就疏忽了对品质的把控;在信息的快速传播过程中,又具有强传播性和弱把关性。因为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信息取舍和编辑工作,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把关者”角色泛化,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传统出版有严格的质量把控流程,比如专家精心编排,内容精挑细选,系统性和针对性兼具,重难点明晰,各级审查机构定期进行质量专检等。

  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创新内容生产和服务,提出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坚守内容品质,是一切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融合出版的核心:建立在教学规律和平台特征上的内容再开发

  融合出版最具诱惑的运营方式是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教育出版的数字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纸质产品的内容电子化。

  第一,深入研究教情和学情,研究消费者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目前在校生都是在数字产品的熏陶中长大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纸质教辅上与时俱进的东西偏少,也许练习形式太过厚重,无法做到少而精。而且,国家新政对推荐图书的印张、定价也是越来越严格。对此,可视具体情况制作相应的APP应用,充分发挥其空间大、更新快、市场定价的优势。

  第二,配合知识点和数字化平台的特征,对内容进行形式创新。以英语学科为例,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每种能力的训练方式各异,对内容、载体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将语法重难点制作成微课,方便学生反复体会精髓;可以将英语情景设计成人机虚拟对话或Flash动画配音,并对使用者的口语予以测评和纠音;可以将教材主语篇或名人演讲制作成音频/听写/跟读;可以将高频词汇学习制作成动画记忆、竞技过关等。总之,对内容资源的优化与呈现方式的创新,是融合出版的核心,也是增值服务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

   融合出版的着力点:建立读者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沟通渠道

  编辑与读者的互动往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图书整体质量的提升以及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编读互动最早是通过书信往来,慢慢地发展成分范围的实地调研或当面访谈。此种收集信息反馈的方式相对耗时耗力,成本巨大,还无法保证足够广的受众面,同时,它也仅是出版者的单向探索模式。

  数字网络技术让信息渠道的双向沟通变得便捷、高效。编辑可以依托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微博互动、虚拟社区、网络推荐会等,建立编辑与读者、编辑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获得有质量的选题信息,除了在互动社区中及时答疑、满足读者诉求,编辑更要巧妙地分板块设计话题,实时引导,并辅以实用的奖励机制。此外,还可以对品牌图书建立单独的互动社区。

  这样的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并有专人维护,就会成为一个收集反馈信息、紧密联系市场的长效通道。只有精准捕捉用户的反馈,才能及时优化产品;只有透彻理解用户需求,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

  融合出版的盈利点:利用大数据挖掘需求,提供付费知识服务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根据阿里应用分发平台的数据,2017年,知识付费总体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拥有足够多的粉丝,就不愁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在绝大多数领域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时,出版领域尤其是传统出版机构,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巨大价值。数据的积累和挖掘,数据的分析、归纳、整理,已成为优秀团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当足够数量的用户对某一知识点提出需求时,就可以公开征稿,组织专家进行内容编排与审核,编辑加工以后发布在各类学习平台上,这就是付费知识的产销过程。

  以学科网为例,在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之后,它推出了一系列收费服务:针对教师的精品组卷服务;全国名校的内部资料下载;编校质量过硬、含专家详解的高考真题多格式版;历年高考试题中的语法、词汇专题集锦等。再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纲要》为例,作为每年有60万+发行量的纲要单行本,可以在其封底添加二维码,让用户扫描以观看中考速递、模拟卷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练习和测评的收费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出版赢利点模式的探索中,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必须贯穿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去,与班级、学习环节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不偏离为教育服务的初衷。

  融合出版的新出版业态,应该是内容提供商经营主导、技术提供商深度参与、盈利模式多元化的网状格局。内容的优化、创意和设计,与技术更新的融合共赢,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推荐阅读